客服热线:95547
对理财的这些"误读"你有过吗
来源: 大连日报 日期:2019/3/13

        近年来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金融消费者的理财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对理财的误读  。下面这些误读  你曾有过吗?3.15  来临之际,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理财应树立正确观念,避免走入误区。
        误读一:投资等于理财
        理财专家指出,投资固然属于理财,但理财的内涵又绝不仅限于投资  这一个领域。真正成熟的理财是利用各种理财工具达成人生目标,这些目标包括购车、购房、出国、孩子教育、养老、身后财产安排等。因此,投资并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理财中使用的手段和经历的过程。消费者在定制资产配置方案时,应根据自身不同人生阶段的目标来合理设置投资标的。
        误读二: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不少人容易产生的心态,也是较难摆脱的思维桎梏,随大流  听信荐股  是最常有的表现。如股市中曾经历多次疯牛行情,不少投资者都是看到身边人一夜暴富后,不明就里随大流地投入资本市场,然后在后来一泻千里的行情中深深被套牢。盲目听从他人意见或随大流  的行为,非但不能降低投资风险,反而容易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更大的损失。投资者只有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场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才是对自己负责任。
        误读三:  投资只看收益率
        有些金融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关注其收益率,殊不知很多产品的收益率实现都是有条件的。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预测  ,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  ,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
        在对收益率的误读中,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典型,那就是使用平均年化收益率  来代替对产品的收益预期。比如,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数据是依据基金多年来的投资表现,以年化的方式计算出来的复合数据,来自于历史表现和统计规律。在一个较长的投资期限内,股票型基金的表现往往能够比较贴合这一数据,但在较短的投资期限内,往往会与长期年化平均数据有很大的偏离。
        误读四:把保险当投资
        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理财型保险,但保险的本质还是保障,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财务保驾护航,如果仅仅为了保险的投资功能而投保,就容易因为未达到预期收益而苦恼。
        误读五:只买便宜基金
        买便宜的基金能买到更多份额、可以赚更多钱,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误区。很多人专挑9角多或是1元的拆分基金,就是这种心理在作祟,而拆分类基金产品的营销也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一心理。理财专家指出,买基金买的是基金的投资赚钱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不是基金本身的价格高低。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应更多关注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如何,而不是仅仅盯着价格的高低。单位净值很高的贵  的基金,只要其投资管理能力强,未来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会太差,相应的投资风险也相对可控。
        误读六:基金定投是懒人行为
        有些人把基金定投当做投资理财的懒人行为。其实不然,基金定投要求投资者无视恐惧,摒弃贪婪,止盈不止损,在低点时大幅加仓、高点时逐步减仓,其好处是在无法预知基金净值如何波动的情况下,可以让投资者获得一个相对较低的投资成本。每隔一段固定时间,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都定期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当基金价格走高时,买进的单位数可以较少,而在基金价格走低时买进的单位数可以较多,这样长期累积下来,成本及风险自然会摊低。基金定投逢低加码、逢高减筹,可以有效规避投资者陷入择时困境,克服人性弱点。
        误读七:听信口头宣传
        理财产品的责任和义务在产品购买合同中都有约定。对自己不完全理解的理财产品,不要光听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及理财合同的条文,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员。
        理财专家指出,金融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时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根据理财专家指导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投资自己熟悉、具备风险承受力的产品;善于借助外力,适时咨询真正合格的金融专家,以获得决策参考;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选择合法的金融机构,投资合法的理财产品。
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风险自负!